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四年前引入了一项允许新股战略投资者出借限售股的转融券机制。然而,近来有投资者担心这一机制会削弱限售股的效力,使流通股数量变相增加。此外,市场也关注大股东是否会通过融券方式变相减持。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并尝试澄清相关脉络。


正文:


融券机制与限售股:

2019年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时,引入了融券机制,允许战略投资者出借限售股作为融券券源。近年来,市场担忧这一机制是否会削弱限售股的效力,导致流通股数量变相增加。


股票所有权变化:

有观点认为,融券机制并未导致股票所有权的真正变化,只是增加了市场中的流通股,类似于银行抵质押,最终股票仍需归还给原股东,不构成问题。


股票性质角度:

另一些人认为,融券业务本质上是股票借贷业务,借贷前后股票的性质不应发生变化。限售股仍应保持其限售属性,融券业务不应改变股票的流通属性。


立法目的: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融券机制可能相当程度上削弱了限售规则,不仅在法理上难以成立,而且可能使限售的立法目的失效。


市场担忧:

投资者担心大股东可能通过融券方式变相减持。最近,指南针(300803)控股股东提前终止转融通证券出借业务,引发市场猜测。


机制运行情况:

目前,由于战略投资者获得的配售股份数量有限,限售股出借对新股市场冲击相对有限。


战略投资者绕道减持:

目前的规则下,战略投资者是否可能通过该机制实现“绕道”减持备受市场关注。监管部门已发文明确要求战略投资者遵守相关规定,但仍有担忧。


制度设计完善:

战略投资者限售股出借制度已实施四年,其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存在一体两面。市场人士认为,该制度可以有进一步的改善空间。例如,可以限制限售股的出借比例,调整出借期限,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等。


监管智慧:

如何平衡新股的定价效率和战略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之间的利益问题,需要监管部门的智慧。在当前环境下,政策应更加向公众投资者倾斜,以提振投资者信心。


结论:

融券机制在科创板试点注册制中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和争议。虽然有人认为这一机制提供了更多的流通股,但同时也引发了担忧,包括是否会导致变相减持和利益输送。监管部门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反应,可能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这一制度,以平衡各方利益并提振投资者信心。